棒狀桿菌的防治原則
棒狀桿菌是一群革蘭陽性桿菌,菌體形態特征是在其一端或兩端常呈棒狀膨大,根據細胞壁結構和血清學分析,證實棒狀桿菌屬與分枝桿菌屬、諾卡菌屬具有共同成分,如細胞壁的多糖均有阿拉伯糖和半乳糖,脂質中均含有短鏈分枝菌酸等。
棒狀桿菌是人類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白喉的病原菌,因患者咽喉部可出現灰白色假膜,故名白喉。傳染源為患者及帶菌者,細菌主要存在于白喉患者及帶菌者的鼻腔、咽喉部及氣管黏膜,幾乎呈純培養狀態,偶可見于皮膚、結膜、女性陰道及淺表部位的創傷感染中。細菌隨飛沫或污染的物品傳播,人群普遍易感,但有明顯的年齡差異,2-4歲兒童發病率高。
棒狀桿菌多為人或動物的正常菌群,存在于鼻腔、咽喉部、外耳道、眼結膜、外陰和皮膚等處,該類細菌一般無致病性或僅能與其他細菌一起引起混合感染。近年來,由于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劑和現代化檢查手段,使這些細菌成為條件致病菌,常引起醫院內感染,如菌血癥、心內膜炎、肺炎及咽旋等。
該菌染色陽性,菌體大小、長短不一,直或微彎,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,細菌常排列呈V、L等字母形,無莢膜、鞭毛及芽胞。用亞甲藍短時間染色菌體著色不均勻,出現深染的顆粒;用Neisser或Albert等法染色時,這些顆粒與菌體顏色不同,稱為異染顆粒,其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鹽,棒狀桿菌在鑒定時有重要意義。
防治原則:
人工自動免疫:注射白喉類毒素能顯著地降低白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。目前我國應用白喉類毒素、百日咳菌苗、破傷風類毒素的混合制劑(DPT混合疫苗)進行人工自動免疫,效果良好。嬰兒滿月即可接種白百破疫苗,以后在3~4歲和6~8歲時各加強注射一次。錫克試驗陽性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也需接種白喉類毒素。
人工被動免疫:白喉病人及與白喉病人密切接觸的易感兒童需肌肉注射1000~2000單位白喉抗毒素進行緊急預防。同時應注射白喉類毒素以延長免疫力。此外,還要注意帶菌者檢查及對病人的隔離治療。對白喉患者的治療要早期、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。注射前做皮膚試驗,陽性者應采取脫敏注射。
抗菌治療:應用青霉素、紅霉素,不僅能抑制白喉桿菌,還能抑制混合感染的細菌生長,預防繼發感染及棒狀桿菌恢復期帶菌者的出現。